選址原則
蓄水池應建于高程350~700m;居住相對集中、用水困難的自然村;有自然來水(天然降雨)面積并可修建引水溝;地勢平坦或前后無滑移的高坎;山洼能自流灌溉;要求地層致密堅實、不漏水;避開污染源;切忌在散粒體、坡積物、滑坡體、裂隙發育的亂石窖上建池。
容積確定
(1)飲用水池容積的確定
根據徑流情況采用日調節方式確定,滿足:
式中,V為飲用水池容積;N為確定的需水人數;T為用水定額。
(2)灌溉水池容量確定
有條件的盡可能按抗旱天數法確定,一般地區按灌溉定額確定,滿足:
式中,V為水池容量;q為日需水量;n為灌溉周期(5~7d);m為灌溉面積;k為水利用系數,取0.85。
池體設計
池體由四部分構成:①池身。一般用磚、條石、混凝土預制塊漿砌,水泥砂漿抹面而成。壁厚0.25m,襯砌材料為M7.5水泥砂漿,表層用M10水泥砂漿抹面,最后加蓋,需配置沉沙池及引水溝。②泄水口。設置于池壁的正常蓄水位處。③池沿。全埋式蓄水池池沿應高于地面0.25m,以防池周泥土及污物流入池內,一般用磚、條石、混凝土預制塊漿砌而成。④池底。池底一般采用鍋底形,C15混凝土嵌底,要求拌合均勻,澆筑用機械振搗,做到密實平整,厚度0.1~0.2m,表面用M10水泥砂漿抹面。在池底澆筑的同時應砌側墻基礎磚,以使側墻基礎與池底混凝土連接為一體。為便于水池清洗和維修,在底部設一根直徑0.1m的放空管。
配套設施
(1)引水溝(渠)。是蓄水池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根據地形條件一般可用襯砌溝渠,將水源與蓄水設施聯接起來。引水溝很好與坡面自然雨水沖溝相連,長度應能確保足量引水。
(2)沉沙池。為沉淀水中大于規定粒徑的有害泥沙,使水的含沙量符合水質要求并與下游渠道挾沙能力相適應,避免蓄水池被大量淤積,減少蓄水并增加清淤工作量,使沉沙池坡面洪水泥沙沉積在沉沙池內,同時亦便于清出。
(3)攔污柵。在沉沙池、過濾池的水流入口處均應設置攔污柵,以攔截匯流中挾帶的枯枝殘葉、雜草等污物。
(4)進水管(渠)。應遵循下列原則:①進口布置應因地制宜,水流平順入渠,體型簡單;②選擇軸線方向時應使進水順暢;③進水渠較長時,宜在控制段前設置漸變段,長度視流速等條件確定,大于等于2倍堰前水深;④渠道需轉彎時,軸線的轉彎半徑大于4倍渠底寬度,彎道至控制堰(閘)間宜有長度大于等于2倍堰上水頭的直線段。
(5)護攔。主要為防止人畜進入、保護人畜和工程安全,總體高度≥0.7m,底部實墻高度0.2m。